玛丽迫不及待地打断了丽莲:“愿意!我当然愿意!哦!亲爱的,你真是太好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事情就这样说定了,不必再提。而就这样忙碌了两天,玛丽的姐姐珍妮弗从纽约回家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珍妮弗·华莱士是佐治亚大学的学生,之所以会从纽约回来,是因为她被《少女》杂志选中,去纽约做了一个月的客座编辑——《少女》杂志是一份在全美也很有影响力的杂志,针对的读者正如杂志名字一样,是年轻女孩。更具体一些说,是此时所谓‘好人家’的女孩儿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不是什么富有的女继承人,但至少也是中产出身,而且很多本身就是大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份杂志非常有创意的一点是,他们首创了‘大学委员会’。即通过号召读者中的女大学生积极为杂志提供信息。这些信息就是她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,比如说她们自己以及身边的女同学中流行什么、关注什么、消费什么......

        这些被号召起来的女大学生再优中选优,总共有几百名(具体来说是850名),成了《少女》杂志的‘大学委员会’,源源不断地为杂志提供版面内容,确保了杂志不会在读者眼中‘落伍’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这还嫌不够,《少女》杂志之后又推出了‘客座编辑’。客座编辑都是女大学生,她们通过投稿参加《少女》杂志的征文比赛获奖,然后就会在当年被邀请成为6月的《少女》杂志客座编辑。整个6月她们都将住在纽约的知名酒店‘巴比松大饭店’,与《少女》杂志的正式编辑们共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客座编辑真正参与多少工作并不好说,但她们确实给杂志带来了新风,是杂志与读者之间直接的桥梁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且‘客座编辑’也是一个很好的噱头,《少女》的读者都很关注客座编辑。这些客座编辑从她们中来,同时又是最出众的,往往聪明又有品位...这其实和多年以后自媒体时代、所谓的‘意见领袖’很像了。没那么权威,辐射范围不那么大,反而让受其影响的人更死忠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由这些客座编辑参与制作的8月大学生专刊(每年固定),总是大受欢迎——当然,这也和杂志内部重视大学生专刊,总会在这个月填充足够好的内容。以及在新学年开始前,一本‘大学生专刊’真的对新生和返校大学生有重大参考作用有关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